我已讀您的已讀
早前得知,台灣第八屆行動創作獎的得獎者終於出爐,當中最特別的獎項是簡訊文學組,首獎得主是一名女高中生,她憑七個字奪得七萬獎金,就是“我已讀您的已讀”。
相信任何人看到這條簡訊時,都免不了要稍微思考一下,才能讀懂簡訊的意思。仔細品味,您還可以從中體會更高層次的意境。我已讀,讀甚麼?您的已讀。當中蘊含少女對某人已讀不回的無奈,更表達了她對這種行為的不滿。
隨著科技發展,現代人溝通不再侷限於單純的面談或者電話,更多地使用現在流行的Whatsapp、Wechat、或Line等等,但實際上,這種情況老早就屢見不鮮。在筆者的少年時代,網上已經湧現如ICQ這類即時通訊軟件,那時候手提電話並未像現在普及,年青人手裡能拿上一台諾基亞,已經算是帥氣十足。當時在街上找女孩搭訕,和現在一樣,都是抄號碼。只是過去抄ICQ號碼,現在抄手提電話或Wechat ID,像Wechat為了搭訕,有一種叫作搜尋附近的人的功能,ICQ也一早設有篩選條件,能夠尋找理想中的陌生人聊天。不同的是,現在比過去更加方便,不論自拍或視訊聊天等等……
在如此方便的新世代,用Whatsapp、Wechat傳訊息是理所當然,但奇怪的是在十年前,科技未發達,年青人已經鍾情於透過電話中的短訊功能,互傳短訊。或許您和我都有著相同的回憶,就是每次收到電訊營運商的月結單時,都會被老媽大罵一頓,筆者便是如此。在十年前,一個普通中學生的電話月結費竟高達五百多元,實在非同小可,絕對貴過現在所謂的無限上網計劃。
的而且確,無論過去還是現在,年青人都喜歡透過短訊來表達自己,大部分都捨棄傳統的面談或“煲電話粥”。若果您與筆者屬於同一種人,您一定有過以下這種經歷——和某個異性透過短訊聊天時,那種快活的感覺,可以讓您一個晚上發出數十個至數百個短訊,而忽略了每個訊息價值兩毫半子;或者在發一些諸如表白、半表白的訊息時,當電話鈴聲一響,您會像考取汽車牌照般緊張……除此之外,筆者亦都相信您或您的朋友,一定經歷過,當另一半鬧分手時,通常都不會採用面談或者通電話的方式,絕大多都是用短訊,放在新世代,則是Whatsapp、Wechat等聊天apps。
最近,Whatsapp推出的新功能“雙藍剔”,在社交界引起軒然大波,怒吼的不僅是男性,還有為數不少的女性。不約而同都是責備Whatsapp多此一舉及侵犯個人私隱,從功能上來看,“雙藍剔”並不創新,像Line和“遇見”一早便有這種功能,没甚麼特別。然而,卻也有不少人支持這種功能,筆者發現,這類人大多是被愛情或伴侶牽著鼻子走的情痴。
筆者身邊便有這樣一個傻蛋,他是我的大學同窗,在大二那年,男方跟另外一位同班的女同學,迅速墮入愛河。我和女友加上他們這一對,只要一放假,四人便會結伴出外旅遊。最讓我受不了的,就是他的女友,經常做出肉麻的言行,更讓我看不過眼的,是我的同窗,每分每秒都表現出大男人的氣概。當時,回頭看看我的女友,没有小鳥依人,只有一副惡型惡相,筆者只好望人悲嘆。
五年後的今天,我和女友雖然經歷過高低起伏,但總算恩愛如昔,她還是像過去一樣,是一個惡婆娘;但是,我的同窗,卻淪為愛情的輸家。自從畢業以後,他的女友踏入社會工作,認識了不同的人,結交了不同的社交圈子,而男方則原地踏步,不願意融入她的生活,更只沉迷於自己大男人的夢想中,也未為將來籌謀打算。結果,女友漸漸疏遠他,開始對他冷淡,後來更變成 “已讀不回”的女朋友,最終,二人走向分手的邊緣。
對於女方提出分手,男方失去昔日的男子氣概,不但苦苦哀求,甚至甘願做一個就算有不滿也不敢表達的男朋友。對於女方的“已讀不回”,男方用自欺欺人的方法來尋求慰藉──因為女方一向只會用Wechat和朋友聯繫,男方為了要知道女方是否看到他的訊息,硬迫著她用Line,因為Line一早便有顯示已讀的功能,更讓筆者感到抓狂的是他曾經對我說過:“我用Line除了要知道她是不是已經讀了我的訊息以外,更重要是只有我一個人是用Line和她聊天,這種就像有一種獨佔的安慰。”
他的說話讓我驚訝,男人堅強的個性消失了,換上了一副悲情的傻蛋模樣,或許有一些讀者認為他已經到達變態的地步,但是明知如此、欲罷不能,就是他的寫照。訊息對於他,是一種慰藉,因為見面已經少得可憐,聊電話更只有三數秒的通話時間,他只有透過女方偶爾回覆的文字訊息,來填補他寂寞的心。
直至現在,他們還没有分開,男方繼續苦苦糾纏。
希望有一天,他能夠勇敢起來,就像上文獲獎的高中生那樣,向她發出一條這樣的短訊:“我已讀您的已讀。”
近期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