雛妓
教宗方濟各周日於馬尼拉黎刹公園主持大型露天彌撒,對於菲律賓而言,黎刹公園是舉行官方儀式的重要場地,可是,對於港澳人民來說,黎刹公園是一個慘痛無比的回憶。 最近,眾多報章大篇幅刊登教宗外訪菲律賓的行程,據昨天雅虎資料顯示,最吸睛的新聞是教宗主持的彌撒。因為菲律賓有超過八成國民是天主教徒,所以教宗在黎刹公園主持的露天彌撒,估計吸引超過六百萬國民參與,打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95年訪問菲律賓時,五百萬人參與的記錄,這對天主教而言,無疑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。 但令我一讀再讀的新聞報導,並非教宗方濟各打破參與彌撒人數的記錄,而是教宗在出席露天彌撒前的一個活動報導。該新聞標題是:菲女孩泣問教宗,主為何容許雛妓? 據聞教宗出席露天彌撒前,去到一間天主教中學,參觀其為教宗舉辦的儀式。十二歲女孩Palomar,在台上發言,泣問教宗:“許多孩子被父母遺棄,很多人成為受難者,許多孩子被迫販毒和賣淫,為何主允許這些事在我們身上發生?這些孩子並没有犯下甚麼罪,為甚麼只有一點點人幫助我們?”說罷,她崩潰大哭,諷刺的是她旁邊還站著一位十四歲無家可歸的少年。 對於女孩痛不欲生的吶喊,教宗無言以對,只能把她擁入懷,用溫暖安慰她。隨後,教宗放棄大部分一早已經用英語草擬好的講稿,並決定用母語即場向台下三萬人,回答這位對主泣問的女孩的問題,他這樣回答:“她是全場唯一一個提出問題,而我没有答案的人,她甚至不能用言語說得清楚,只能用淚水哭訴,有關你的問題,幾乎是没有答案……”教宗向信徒提出:“孩子們為甚麼受苦?我要請大家撫心自問,我學會哭泣了嗎?當我看到兒童捱餓、吸毒的街童,以及無家可歸、遭棄、受虐、遭社會奴役的孩子時,學會替他們哭泣了嗎?” 的確如此,在港澳地區、在大部分的國家,市民大多關心的只有個人利益,年青人看著樓價不斷攀升,只能望樓興嘆,或埋怨、或發奮,然而,切身處地思考一下,樓價高企總好過無家可歸、能有麵包總比兒童捱餓來得好。澳門也有街童,但他們大部分的口袋裡,袋著白花花的銀子,對他們而言,買一包香煙,更是容易不過的事情。 據聯合國統計,菲律賓的街童約有一百二十萬人,這些街童捱餓、被迫販毒,有的甚至成為雛妓。一個國家為了迎接教宗,用一個所謂“影響市容”的荒謬藉口,把街童全都關進大牢,這個國家還有救嗎?澳門,作為一個現代化旅遊城市,我們所受的苦難,比起別國兒童,我們就像身處在天堂,這還有甚麼好埋怨?既然,那微薄的薪水,對於買樓幫助不大,我們何不每月拿出幾百塊,助養這些無辜受苦的孩童? 從來,人類在浩瀚的宇宙裡,只是一顆微不足道的沙子,然而,這顆沙子的存在有否意義,並不單單從生活的好與壞、成就的高與低所構成,我認為,生存的意義在於傳承。試想想,你每個月只需要幾百塊,可以讓無辜的小孩受少一點苦,或許十個小孩,我們只救到一個,但這個被救的小孩長大後,或許他會再救一個小孩。 就筆者而言,生命不在乎成就的高與低,只在乎生命的傳承。像這篇文章,或許没有多少人能看到,也更没有成就可言。但若果在我逝世以後,我的曾孫或許有機會看上一看,他就知道,原來在2015年1月18日有一個女孩,為生命向教宗泣訴。 因此,文人執筆,當為傳承。
近期迴響